“逃离北上广”这个群体虽然还不算庞大,但和多年来人才流动的潮流“奔向北上广”形成鲜明对比。这个现象让我联想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觉得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数量短期内迅速增加,但社会有效需求增速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观念不够切合实际,就业目标仍在大城市、大单位,不愿到基层、偏远地区那些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在一线城市,作为一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青年,收获成功的机会相对不多,挫败、奔波、蚁族……当这些名称和这些漂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划等号的时候,幸福就显得遥远而渺茫了。所以人才逃离北上广,选择在二三城市就业,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那么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这种现象无疑不是一次理性的引导。因为从各种调查的数据来看,选择二三城市就业,不但可以减少就业压力,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美国作家雷恩·吉尔森曾经撰写的对青年就业指导的书籍《选对池塘钓大鱼》有这样一句话:“鱼是游动的,机会也是在变化的,我们必须不断变化位置来寻找大鱼,并且在其饥饿的时候投下鱼饵,将其钓上来。”生存的问题是需要发展来解决的。如果我们将着眼点始终放在生存上,也许就永远停留在维持生存的状态;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关注发展问题,我们就将迈入崭新的人生境界。
在京工作的媒体记者何小姐,因为北京的大学生活让她对这个文化大都市非常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4年前从北京某高校毕业后留了下来,在一家媒体工作,月固定收入5000元。工作后她和朋友合租了一间小房子,离工作单位很近,于是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一切尚属安逸。一直觉得安居方能乐业,可是就在第2年,房东提出要回房子,她为了给自己一个定所,选择了贷款买房的生活,在五环以外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九十四平方米的房屋,月供2000元。房子让她找到了归属感,但责任和压力便接踵而至。先是每月的房供和物业费用,再就是诸如取暖费、水电煤气等等必须的支出,这使得她原本还舒适的生活搞得很紧张,这些基本费用就得用掉她工资的一半。
“这个城市太大了,交通费用也是一大块,本来每月可以轻松打的上班,现在只能去挤公交车和地铁了。这样每天在路上来回就是三小时,工作一天后就筋疲力尽,没有什么太多业余生活。偶尔的快乐就是业余接到兼职单位的电话,可以挣到一笔外快,再就是和友人小聚。女孩子都喜欢购物。我每月也会去逛逛中友百货和华联商厦?但是对上千元的东西我会装着视若不见,但是心里的那种失落呢?自己能回避吗?”相信有何小姐这样感慨的人绝对不是少数。
“为什么选择一线城市的人,拿着一线薪水,却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为什么选择二线城市的人,拿着二线薪水,却获得一线的生活品味?有白领去到二线城市,发觉收入少了一半,积蓄多了一倍?”
是的,方太太之前听到朋友说过自己的同学在二线城市早就有别墅有小车了,自己虽然有个年薪40万的老公,在北京也就小康吧,就是女儿上个幼儿园也折腾了很久。同学一到京城就横扫雅斯兰黛化妆品,让她有点瞠目结舌。挣钱也是为了生活,所以方太太选择了回家。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常常有一个差别:它在30分钟的交通时间半径内,总可找到你满足一生衣食住行的所有需要。而一线城市呢?甚至可说它们由几个城市组成——候鸟族们只属于行政概念的“北上广”,他们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抱怨城市未真心接纳,生活方式偏偏与一线城市的传统精神价值格格不入。
“你想留在大都市,攫取机会和享受优质生活,你需要大都市。但大都市凭什么需要你?你的筹码是什么,除了你年轻的身体和旺盛的欲望?那些骑在高跟鞋上的白花花的大腿、那些杂志封面上的CEO、那些疾驰而过的名车、那些好玩免费的party、那些CBD写字楼的独立办公室、那些国际论坛和航班头等舱的位子、那些高档住宅小区的灯光,是为你而备的吗?”
“城市营销专家王志纲举过一个例子,在上海要1万块钱买到的幸福,在成都3000元就够了。在一线城市生活过的都知道,其实自己也就在那个小圈子里生活,平时也不会到太远的地方去。即便有活动,或是没时间,或是没心情,或是没钱,也不一定回去享受大城市的种种便利,这跟呆在二线城市没太大区别,反而多了生活的忙碌和精神上的空虚。”方太太毅然和先生一起带着孩子回到成都,过起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经在上海工作现在已经回到长沙的小崔说起回归很是感慨:二三城市房地产市场处于非常健康的自身发展阶段,房价依据地段和品质的不同,自然的划分为多个层次,从2000元/平米的低价公寓到6000元/平米的高端住宅,应有尽有。而长沙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型的制造业以及国家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和带动,使得整个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你在大都市奋斗,突围。你怀抱梦想而来,陷于庸常之中。你成为蚁族,成为房奴而不得。你在职场劳心劳力,有工作,却没有生活。你与疾病、坏感情、高房价狭路相逢。你时常迷失自我。你与自己期许的生活,很远。不要以为到了北京更容易名扬四海,其实只是名扬小圈子;你自以为拥有上海的高薪水,一年所余依旧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总不会一个城市的所有机会能被同时屏蔽。其实当初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有犹豫不绝,经验告诉我要回家。看到本科毕业回家发展的同学和在外地发展同学的对比;看到高昂的房价、斗智斗勇的环境、忙碌的工作;算算留在外地的产出比;更重要的是还没有一份可以依靠的感情吧;再加上没有父母,没有家庭,我很坚决的选择了回家。”
《选对池塘钓大鱼》的作者吉尔森在书中写道:“在这个池塘钓鱼,我是经过反复选择的,而你则是完全盲目的,尽管我们碰巧遇在一起了,但是我们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我知道自己的选择,而你是随机的。”这一段话,用来表达年轻的职场人士对职业及就业城市的一种判断与选择恰如其分。你会计算城市生活成本吗?所谓生活成本,包括吃、穿、住、用、行、就医、娱乐等方面。比如说,必要的生活支出包括哪些方面?自己几年内有买房、结婚的打算?然后再倒推过来,就可以知道自己每年要存多少钱才能达到生活目标,在自己所在城市里,需要一个多高收入水平的职位才能使自己的生活不致拮据。
据说,眼下大学毕业生最想去工作的城市中,上海常常位居首位。时尚城市的生活开销大,而人才的竞争又太激烈。城市生活成本就是投入,而生活成本太高,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比如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在选择一些2000元以下的低薪职位时就要特别慎重了。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测算你在这个城市里职业发展潜力究竟如何,如果机会足以覆盖你所要付出的成本,那投资才是有意义的。
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高回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选择就业方式和地点的时候,要考虑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前景,如果一味盲求,往往会丧失良机,最后丢失了幸福的理想场所。
【关闭】